時間:2016-02-25 12:14來源: 作者: 點擊:次
海乃家,由日本人坂下熊藏自1939年經營至日本戰(zhàn)敗,最多時有40多名“慰安婦”。記者中午趕到位于公平路425弄的公平里后看到,弄堂里的居民早已遷走,外墻上到處印有“虹口征收”的紅圈標志。經門口鞋匠的指點,記者來到位于弄堂底的12號原海乃家遺址,大門兩側各有一盆兩米多高的盆栽。從外部看,這棟兩層的石庫門建筑依然保存完整,門廊與柱頭有簡約裝飾,由于是午休時間,黑色鐵門緊閉著,東側窗戶上未揭的“喜”字窗花。
下午拆遷工人開工,記者得以進入海乃家舊址內部,這里基本保留了原本里弄的建筑結構和樣式。走過天井后便是大廳,東西兩側加上二樓共有17個房間,每間房間12-16平方米不等,北面是廚房,F場一片狼藉,到處堆滿了廢棄的家具和生活用品,如果不是根據資料照片的比對,這里看來只是一處略微考究的石庫門建筑,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使用留下許多上海里弄的生活氣息,很難想象70多年前這里曾經是頗具規(guī)模的日本海軍的指定慰安所。
“海乃家”是日本海軍全權委托坂下熊藏經營的慰安所。坂下熊藏為日本和歌山縣人,曾加入日本海軍,退伍后1939年到上海虹口開設煮豆屋。后因上海日本海軍人數激增,海軍指揮機構急需為數萬海軍建立專用的慰安所,因此,希望坂下熊藏能“為國”出力,合作建立慰安所。所以日本海軍就將這棟房子移交給坂下,雙方訂立合同,經營慰安所。1939年,“海乃家”在緊張的裝修后正式開張。經坂下熊藏裝修后,該慰安所一共有17個房間供“慰安婦”居住,里面還有浴室、倉庫、廚房、大廳等!昂D思摇蔽堪菜锩娌粌H有中國籍的婦女,也有朝鮮和日本婦女!昂D思摇钡慕洜I直至日軍無條件投降。1946年3月,坂下熊藏全家回到了日本。坂下熊藏之子坂下元司在1944年——1945年整整兩年間在滬協助父親經營“海乃家”,目睹“慰安婦”的種種慘狀,事后備受良心譴責,于是在1991年10月重返上海,故地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