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開世界城市骨架
武漢城建今年再投2000億元
昨日召開的武漢市城建工作會議敲定:今年再投2000.55億元用于城市建設,比去年多出約200億元,增長11.25%。
這些錢主要投向百余重點工程,涉及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基礎設施、生態(tài)環(huán)境、園林綠化、棚戶區(qū)改造等多個方面。
約348億元用于提升交通樞紐功能:天河機場三期、天河機場交通中心、四環(huán)線西段基本建成,青山長江大橋、沌口長江大橋、四環(huán)線南段、硚孝高速公路、長江航運中心等繼續(xù)推進。
1230余億元投向基礎設施領域,占城建投資總額六成以上。其中,地鐵仍然是重頭戲,今年將有13條線同步在建:6號線一期、機場線通車試運營,8號線二期、11號線武昌段新開工,7號線一期、8號線一期、5號線、1號線徑河延長線、2號線南延線、11號線東段以及陽邏線、紙坊線、蔡甸線等繼續(xù)施工。約300億元用于建設快速路和完善區(qū)域路網(wǎng):長豐大道地面段、雄楚大街BRT、東風大道二期完工,江北快速路江岸段、黃陂段新開工,岱家山大橋及兩岸接線、丁字橋南路等繼續(xù)推進。
此外,還計劃投資211億元,用于湖泊保護、排水清淤、垃圾處理;投資132億元,建設國際足聯(lián)超級杯場館及相關配套等。
武漢市城建委有關負責人稱,今年既是城建攻堅五年計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規(guī)劃開局之年。與以往一樣,武漢城市建設仍然保持大投入、高強度的勢頭,旨在進一步脫胎換骨,拉開世界城市骨架。所不同的是,城市建設理念已悄然發(fā)生變化,從“十二五”時期重在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城市功能的“惡補式”,轉向“更加注重城市品質,更加注重市民意愿”的升級版。 (責任編輯: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