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5-20 10:31來源: 作者: 點擊:次
博物館不僅僅是文化景觀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與文化景觀”。據報道,截至2015年底,我國登記注冊的博物館達到4692家,其中國有博物館3582家。近年來,我國博物館每年舉辦的展覽超過2萬個,參觀人數(shù)約7億人次。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全國性的統(tǒng)計數(shù)據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找到呼應,像大同博物館就不斷有各類主題展覽推出,而且這些展覽不僅得到了文化界人士的認同,也贏得了公眾的好評。博物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凸顯,正在成為公眾文化生活的不可或缺場所,亦成為城市的重要文化景觀。
筆者喜好旅行,到了不同的城市總要到當?shù)氐闹饕┪镳^看看。走進博物館,看到的不僅僅是藏品,更是在觸摸一個地方的文化脈絡,欣賞一道耀眼的文化景觀。一些城市也確實因為博物館多了文化地標,像青銅博物館之于寶雞,殷墟博物苑之于安陽,三星堆博物館之于廣漢,運河文化博物館之于聊城。一些城市的博物館在扮演文化景觀的同時,還成了重要的旅游景點,如荊州博物館內導游旗飄動,南北各地游客的聲音皆可聽到;像馬王堆遺址博物館內,圍觀出土漆器、陶俑、辛追的人流不斷。
在某種意義上,博物館的狀態(tài)就能證明一個城市或者一個地域的狀態(tài)——既折射文化發(fā)展水準,也折射經濟社會發(fā)展程度。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這一點,公共財政在加大投入力度,公眾在關注它的狀態(tài)。因而有人點評,“博物館是將過去、現(xiàn)實乃至未來聯(lián)結成生動的時間之河的紐帶,時間的洗禮增添了它的神圣”,同時呼吁對博物館要“高看一眼,厚愛三分”。
確實,博物館作為歷史記憶的保存者、民族文化與文明的涵養(yǎng)源,其與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等構成了公眾身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觀,彼此交相輝映中既在促進一個城市的文化升級,又在提高公眾文化素養(yǎng)、擴展城市影響,實際上其已成為社會進步的一個載體和標志。
尤其是在當下,博物館已成為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文化驅動力之一,體現(xiàn)著社會公益狀況,彰顯著公平、公開的理念,保障著公眾的基本文化權益。這就要求博物館扮演好文化景觀角色的同時,繼續(xù)鞏固其在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揮社會教育功能方面的地位,推進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fā),拓展博物館職能和藏品體系,加深不同文明間的了解,引導公眾的認知,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在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社會中貢獻力量。中外已有成例,相信更多的博物館會成為令人驕傲的文化景觀和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力量。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