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些“微改造”,少些“大拆建”
廣州“三舊改造”進程一直受到關(guān)注。廣州市城市更新局近日發(fā)布《廣州市城市更新辦法》(以下簡稱《更新辦法》)及其配套文件《廣州市舊村莊更新實施辦法》、《廣州市舊廠房更新實施辦法》、《廣州市舊城鎮(zhèn)更新實施辦法》,并于2016年1月1日施行。新政首次提出“微改造”,并且把“微改造”和“全面改造”放到同樣重要的位置,明確城市更新資金將優(yōu)先安排微改造項目。荔灣區(qū)的泮塘五約、昌華街逢慶社區(qū)、華林街興賢社區(qū)都有望作為今年舊城更新改造的微改造試點。
何為微改造?根據(jù)《更新辦法》,它是指在維持現(xiàn)狀建設格局基本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換、保留修繕,以及整治改善、保護、活化,完善基礎(chǔ)設施等辦法實施的更新方式?梢,微改造不同于大拆大建,而是通過小修小補的方式進行舊建筑的優(yōu)化升級。這樣的改造,不僅最大限度保存了舊建筑的風貌,也活化了其用途,賦予舊建筑二次生命。
在過去,一些地理者對于舊建筑,習慣于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一方面圖方便,出于安全、省事等目的,將舊建筑一拆了之;另一方面是“GDP政績觀”作祟,土地就成了最重要的資源,那些具有歷史價值的舊建筑則被忽視,類似事件屢見報端,如因古城重建“拆真仿古”的聊城、因新型社區(qū)建設拆古建筑群的新鄭、以“保護改造”為名拆古民居的韓城等,令人扼腕。
廣州現(xiàn)在三舊改造方面創(chuàng)新性提出“微改造”思路,值得肯定。
首先,微改造成本更低,效果也可期。三舊改造是個大工程,將耗費不少人力物力。相比于拆了再建,微改造成本顯然更低。當前,廣州的三舊存量不少,更在開支上要精打細算,將錢花在刀刃上。
其次,微改造能更大程度保留歷史風貌。歷史建筑的價值不只存在于建筑本身,也和周邊街區(qū)連成一體,形成風情獨特的視覺景觀。以泮塘為例,蜿蜒的石板路,嶺南特色的大屋,成片舊景觀令人印象深刻。這些整體感強的建筑群,隨便拆一棟都會令景觀失色。在三舊改造上,如果不是建筑本身已經(jīng)到了非拆不可的地步,就應多點微改造,才能保存街區(qū)的歷史況味。
最后,微改造體現(xiàn)“古為今用”、生生不息的建筑智慧。舊建筑的盤活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是個共同議題。時代不同了,舊建筑的使命也不同。微改造讓舊建筑重為今人所用,不僅賦予舊建筑新的生命,也體現(xiàn)了當代人的建筑智慧。香港雷春生私宅——唐樓,現(xiàn)在改造為中醫(yī)館;巴黎令人流連的咖啡館,多藏于舊建筑中,是活化的范本。廣州的歷史風情,不少就體現(xiàn)在騎樓、西關(guān)大屋等地方,通過微改造豐富其功能,也是宣揚嶺南文化的渠道,可謂一石二鳥。
總之,在三舊問題上,不妨多點微改造,讓舊建筑重煥新生。 (責任編輯: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