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建筑2010/2011精品展廣州站已經(jīng)于2012年11月24日順利閉幕。

(工作坊大合照-攝影師:麥佩璇)
展覽閉幕活動是思想沙龍58期,主題為建筑與兒童。主辦方邀請了幾位建筑師和藝術家,與來自廣州市少年宮近100位小朋友對話,分享關于建筑、興趣、職業(yè)、成長、教育等話題。

(思想沙龍現(xiàn)場)

(活動中大家的討論十分熱烈)
“建筑與兒童”這樣的主題,發(fā)自于芬蘭建筑展。芬蘭的教育體系非常好,美育教育從幼兒開始,大眾經(jīng)常談論與關注的建筑話題,足夠說明這個國家整體的建筑欣賞能力。即便如此,評委會主席Juhani Pallasmaa也為芬蘭建筑在文化地位和社會地位方面的淪落扼腕嘆息。他引用了Walt Whitman的話來提醒我們,正如“存在優(yōu)秀的讀者,才會存在優(yōu)秀的詩歌”一樣,只有當客戶和使用者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時才會有優(yōu)秀的建筑設計。他還強調(diào)只有敏銳關注當?shù)氐奈幕蜕鐣,才會產(chǎn)生偉大的建筑。
策展人關鳴看芬蘭第五屆建筑雙年展
我愿意先從芬蘭建筑博物館館長的期待說起,她說:“第五屆芬蘭建筑雙年展第一次外海展,在廣州舉辦。我們是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希望聆聽到多種不同的聲音,來自中國的參觀者。我們也將反思芬蘭建筑,探索未來的發(fā)展之路。能夠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人們進行交流,讓我們充滿期待!
作為展覽的策展人,通過三周的展覽,我清楚地看見這次建筑展覽帶給一些建筑同行的觸動,因為他們有不斷思考建筑的意義,反思我們當下主流價值觀的畸形。在焦慮與混沌中,看看芬蘭建筑展,特別是閱讀四篇高質(zhì)量的文章和觀看建筑師、承建商、用戶、使用者等的視頻采訪,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存在的差距不是表象的,而是內(nèi)在的。這樣的差距又不可能通過行政手段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得到改善。
為了能夠更好地傳達展覽的意義,我們也做了好幾次展覽的導賞,效果不錯。很多看展覽的人習慣走馬觀花,如果只是看展板和模型,會覺得芬蘭的建筑設計是如此的平淡,缺乏亮點。我看到微博上有觀眾發(fā)表了直接的看法,說太上當了,這么遠找到展覽廳,展覽卻讓他大失所望。我相信這也是代表一部分人的感受。不過,我聽到更多的是正面的回饋,認為展覽非常不錯。
做為策展人,如果有機會,我會在下一站展覽中做出調(diào)整,增加一些文字的表達,因為文字更能夠表達出深層的意義。
我最為滿意的是展覽帶給我們觀眾一種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景觀,不同的建筑,不同的價值觀。我們需要有安靜的時候,思考一些問題。
正如方海教授在《芬蘭建筑與設計》的講座中談到的,芬蘭的建筑師的特點之一是既是實干的實踐派,也是安靜的思想者。他們熱衷于研究材料,而不是案頭堆滿了各種參考圖集……
我期待展覽能夠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里,在國內(nèi)不同的城市展覽。
關鳴 策展人
芬蘭建筑2010/2011精品展廣州站
201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