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屆國際威盧克斯建筑學生設計大賽總會迎來一批又一批才華橫溢的“未來建筑師”。他們的參賽創(chuàng)意看似信手拈來,他們的實驗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無不深深地震撼著每一位評委。2013年9月2日,第六屆國際威盧克斯建筑學生設計大賽以“明日之光”為主題,再次拉開帷幕,激發(fā)每個建筑學子的潛能。
2014年IVA國際威盧克斯建筑學生設計大賽已于2013年9月2日開放注冊。此大賽面向全世界建筑學生征集作品。大賽鼓勵參賽者以任何規(guī)模任何形式的建筑項目或設計創(chuàng)意詮釋自己對照明的認識。小至建筑的角落,大至城市居住環(huán)境,無論是抽象概念還是大膽實驗,大賽均樂觀其成。
國際威盧克斯建筑學生設計大賽始于2004年,每兩年舉行一次,參賽人數(shù)逐屆攀升。舉辦至今,威盧克斯大賽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全球性最具影響的設計大賽之一,吸引了眾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專業(yè)學生踴躍參加。值此十周年之際,2014 IVA國際威盧克斯建筑學生設計大賽主辦方誠邀世界各地建筑專業(yè)的學生參賽,進一步探索并拓展日光照明在建筑中的應用。
國際威盧克斯建筑學生設計大賽由國際建筑師協(xié)會(UIA),歐洲建筑教育協(xié)會(EAAE)和威盧克斯集團(VELUX)合作舉辦。國際評審委員會成員曾成功地邀請到了西扎、隈研吾、娜塔莉等世界著名建筑大師,其他評委,包括來自世界各地與國際建筑師協(xié)會(UIA)密切協(xié)作的著名建筑師、從業(yè)者和教授。評審委員會名單將于本年內(nèi)公布。
歷屆比賽的參賽院校和學生,囊括了世界上各大州最優(yōu)秀的建筑院校,包括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戴爾夫特大學、漢城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等等。
IVA大賽以“明日之光”為總主題:
以光和能量的自然來源太陽能為中心的設計概念。
自然采光對視覺品質以及宜居室內(nèi)環(huán)境的作用。
自然采光在改進現(xiàn)有建筑和城市結構中將面對的機遇和挑戰(zhàn)。如何用日光將房屋、工作環(huán)境以及公共空間改造成更加健康的可持續(xù)建筑環(huán)境。
建筑和日光如何促進人與空間的良性互動。
日光與人們健康和幸福的關系。
抽象概念:日光與物質、光明與黑暗、太陽光與月光、白天與黑夜、光的射入與淡出等。
2014年國際威盧克斯建筑學生設計大賽向全世界的建筑專業(yè)學生開放,以單人或團隊形式參加。所有參賽者或參賽團隊必須有一名建筑學院的老師加以指導。參賽者可使用非威盧克斯公司的產(chǎn)品。

威盧克斯建筑學生設計大賽
2014屆大賽時間安排:
2013年9月2日:開始接收注冊登記(參賽選手必須注冊,且必須有教師的授權參賽許可),請登陸iva.velux.com進行注冊。
2014年1月:任命評審委員會(國際評審委員會,包括UIA和EAAE的代表)
2014年3月3日:結束注冊登記
2014年5月2日:停止接收參賽作品
2014年6月:評審委員會召開會議
2014年10月:宣布獲獎者名單,舉行頒獎典禮。
大賽簡介和有關注冊與參賽的詳細信息已于2013年9月2日在iva.velux.com網(wǎng)站公布。
國際評審委員會
大賽的評審委員會成員是從全球建筑界的教授和從業(yè)者中精心挑選,體現(xiàn)出多元化的原則,力爭在不同工作、年齡、性別和地區(qū)等多種因素中尋求平衡。在過去的五屆大賽中,評審委員會成員包括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師,如來自澳大利亞的格倫·默克特(Glenn Murcutt)、來自美國的哈尼•拉希德(Hani Rashid)、來自日本的隈研吾(Kengo Kuma)、來自荷蘭的娜莎莉•德•弗里斯(Nathalie de Vries)、來自挪威的佩爾•奧拉夫•菲耶爾(Per Olaf Fjeld)以及來自加拿大的布麗奇特•希姆(Brigitte Shim)等富有聲望的評委。
大賽共設置30,000歐元獎金。評審委員會將評選出并獎勵一、二、三等獎以及優(yōu)秀獎獲得者。大賽頒獎典禮將于2014年10月份舉行,典禮上將公布大賽獲獎者名單,所有獲獎作品屆時發(fā)布。
2012年國際威盧克斯建筑學生設計大賽精彩回顧

威盧克斯建筑學生設計大賽
入圍人數(shù):983名,來自59個不同國家;注冊人數(shù):3,262名,來自79個不同國家
獲獎者:
一等獎:門閣(Ge Men),李博(Bo Li)(來自中國,就讀于瑞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
二等獎:樸智完(Jeewon Park),金那姜(Nakyung Kim),樸金文(Gimoon Park),張知玧(Jiyoon Joung),楊溫瑜(Wongyu Yang)(來自韓國仁濟大學)
三等獎(兩名):曹陶(Tao Cao),徐琦(Qi Xu)(來自中國同濟大學),安娜•薩格勒克(Anna Zagorec),梅斯基•科斯洛基斯(Maciej Koslowski)(來自波蘭克拉科夫理工大學)
評審委員會成員:
布麗奇特•希姆(評審委員會主席)
來自澳大利亞的彼得•斯達伯利(Peter Stutchbury)
來自美國的胡安•米羅(Juan Miró)
來自丹麥的皮爾•阿諾德•安德森(Per Arnold Andersen)(威盧克斯代表)
頒獎典禮地點:葡萄牙波爾圖的塞拉維斯當代藝術博物館(Serralves Museum)。塞拉維斯當代藝術博物館由葡萄牙建筑師阿爾巴多•西扎(Alvaro Siza)設計。西扎曾為大賽頒獎典禮致開場白,介紹了其傾力打造的這座傳奇性的博物館,并率先祝賀各位獲獎者。西扎原為大賽評審委員會成員之一,但在評審委員會召開會議前幾天因身體原因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