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楸樹是江北一種面臨絕種的優(yōu)質(zhì)名貴原木材,生長于半島及魯西南地區(qū),生長期慢,非凡稀少。一般成材樹在60年至80年。原木材的特點是,紋理清楚,結(jié)構(gòu)細而勻,耐腐朽強,不變型,不開裂,無異味。
據(jù)明清兩代史料記載,楸木是當時1制作器具的首選原木材,是世人鑒賞之材。用其原木材制作的明式家具,既具備所有紅木家具的實用、觀賞、保值升值的特點,又具備紅木因水土不服、干裂、變型、開縫所達不到的品質(zhì),另外紅木家具當今市場魚目混雜,難辯真?zhèn)。用楸木制作的仿古家具面市以來,以其堅實耐用、自然環(huán)保等特點,受到較多中老年人和成功人士的青睞。
楸木為大戟科落葉喬木,屬紫葳科,梓樹屬。干高三丈許,時大圓形或廣卯形,先端尖,葉有三尖或五尖者。嫩葉及葉柄皆呈赤色,夏日枝稍開穗狀之黃綠色細花;▎涡,雌雄同株;ê髨怨。多軟刺。熟則三裂,原木材細致。主要產(chǎn)于東北地。常用來制作家具。
楸木又名木、木、椅木、梓木等,《詞海》:“或作‘楸’也”!稜栄·釋木》:“槐小葉曰”。注:“槐當為楸。楸細葉者為”!墩f文》:“楸也,與同。楸,同物異名”。晚明謝在杭《五雜俎·物部》說:“梓也、也、椅也、楸也、豫章也,一木而數(shù)名者也”。
楸樹的其它用途,古書中也有記載。藥用,《本草綱目》中說:“楸樹葉搗敷瘡腫,煮湯洗膿血。冬取干葉用之。”還說,“楸樹根、皮煮之湯汁,外涂可治禿瘡、瘺瘡及一切毒腫”;食用,明代鮑山《野菜博錄》中記載:“食法,采花炸熟,油鹽調(diào)食;驎窀,炸食,炒食皆可”;用作飼料,宋代蘇軾《格致粗談》記述:“桐梓二樹,花葉飼豬,立即肥大,且易養(yǎng)。”從以上這些古籍記載中,可以看出楸樹在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生產(chǎn)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民間稱不結(jié)果之核桃木為楸,楸木棕眼排列平淡無華,色暗質(zhì)松軟少光澤,但其收縮性小,正可做門芯桌面芯等用。常與高麗木、核桃木搭配使用。楸木比核桃木重量輕,色深,質(zhì)松,棕眼大而分散,是區(qū)別要點。 (責任編輯: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