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筑若整齊劃一那才是“怪建筑”
想像一下,若一個城市里的所有建筑物都只有兩種風格——歷史文化風、國際都市風,你會不會感到審美疲勞?
針對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怪建筑”,北京市副市長陳剛在一個座談會上表示,北京將對建筑體量、尺度、風格、色彩、形式、材料等基本方面進行必要的規(guī)定, 使北京既保持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風貌,又體現(xiàn)國際城市的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
的確,北京的“怪建筑”太多了,隨便想一下都能列出好多的例子,比如“鳥巢”、比如央視的“大褲衩”。不知在陳副市長的未來工作計劃中,是否會對這些“標新立異”的“怪建筑”動刀呢?若是不敢動刀,那就別信誓旦旦地鬧著玩了。
一個城市風格的形成有歷史原因,也有現(xiàn)實因素。比如像西安、北京、南京這樣的古都,由于歷史因素,其整體上會保留一些歷史文化風格;而在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沖擊下,他們又會展現(xiàn)出大都市的氣息。兩種風格的交融就會涌現(xiàn)出許多新的“怪建筑”,但這類新的“怪建筑”是正常生長,扭不得。
這就好比樹木在冬春交替之際會呈現(xiàn)出不同景象一樣:松樹依然翠綠,其他樹卻是枯木待發(fā)芽。那我們是否就要把松樹的枝葉全砍掉,以營造出一種整齊劃一的風格呢?當然不能。
一個城市就好比一片森林,理應容得下各類樹木的生長與存在,因為“物竟天擇,適者生存”,市場也具有自我凈化功能。比如在國貿(mào)附近,即便有人想標新立異,建間小瓦房,他買得起地嗎?而那些錢多了沒地方花的人,我想也不會跑到國貿(mào)拿塊地,建棟小別墅來讓自己受罪吧。
所以,城市建筑的形成是在市場競爭下自然完成的,不必再來人為干預,更不必設下統(tǒng)一標準,市場自會發(fā)揮其導向作用,讓城市的各個功能區(qū)分門別類地形成——在城市的CBD,自然不會有菜市場;在城市的商業(yè)住宅小區(qū),也自然不會有成片的加工制造廠房。
若城市建筑的風格都整齊劃一,那才是“怪建筑”、“怪城市”呢。 (責任編輯: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