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他筆下的建筑師歐陽江山,劉家琨是一個強硬的理想主義者,他一直夢想著建立一座新城,用建筑重塑人們的靈魂。
建筑和文學,兩個似乎并不怎么有關聯(lián)的領域,就這樣自然地在劉家琨一人身上匯集。

劉家琨先生
他曾是小有名氣的高產小說家,寫出過《明月構想》這部帶有強烈理想主義氣質的反烏托邦小說;但現(xiàn)在他更為人所知的身份,則是享譽海內外的建筑設計師。
“寫小說,對我建筑設計工作有深刻影響”
因為喜歡畫畫,擅長文學的農村青年劉家琨為“跳龍門”踏入大學校門,學習建筑設計。這就是劉家琨陰差陽錯進入建筑設計界的緣由。
因為文字功底優(yōu)秀,也因為愛好文學創(chuàng)作,大學畢業(yè)后,劉家琨在建筑設計師的崗位上,居然在十年之內寫下4部中長篇小說,而主業(yè),他只主持設計了兩個建筑,他也因此一度被借調至四川省文學院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
劉家琨用這種近乎黑色幽默的方式消極抵抗著——在建筑設計院里,他成了四川小有名氣的高產小說作家;而建筑學前沿發(fā)生的事對他而言就像傳聞。
但這段成功的文學經歷給他往后的建筑設計生涯帶來了深遠影響。劉家琨認為,文學是一切事業(yè)的重要基礎,美術是造型藝術的基礎,工具不同追求相通,“作為素養(yǎng),它們都對我作為建筑師的工作有深刻影響。”
“同學辦個展受‘刺激’,我一定也能成功”
在寫出《明月構想》這部優(yōu)秀的長篇小說后,因種種原因,劉家琨離開了設計院,“1994年,我大學同學在辦建筑個展,我以朋友身份出席,讓同樣是建筑設計出身的我很尷尬。”
于是,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將重心投入到建筑設計中,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1994年,劉家琨為畫家羅中立設計的藝術家工作室,成了他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建筑作品。1995年,劉家琨又為畫家何多苓設計工作室,成為他的“藝術家工作室”系列中的代表作。之后,他又陸續(xù)接手鹿野苑石刻博物館、建川博物館等項目,并操刀設計了著名的成都藍頂美術館。這些作品奠定了他國內一線建筑師的地位。
他現(xiàn)在是家琨建筑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筑師,功成名就,已獲得亞洲建協(xié)榮譽獎、2003年中國建筑藝術獎、建筑實錄中國獎、遠東建筑獎、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chuàng)作大獎,作品被選送參加德中文化年、法中文化年、荷蘭NAI中國當代建筑展、俄中文化年及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等多個國際展覽及國內展覽。
“我傾向融合共生,商業(yè)和藝術并不矛盾”
作為藝術家,劉家琨有點“另類”,他一直拒絕往、上海這樣的城市“扎堆”,長久以來始終立足于四川成都這片土地。他也似乎并不沽名釣譽,與一些藝術家不一樣的是,他不拒絕商業(yè)型的建筑作品。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建筑師,劉家琨有著自己的建筑設計理念和風格,他認為,建筑應該“提供棲居之地,提供詩意”,“如果只從‘人居性和環(huán)境把握度’方面說,我是傾向于融合共生的那種建筑師。”
這也是劉家琨在處理商業(yè)型建筑設計時所保持的正確心態(tài),“有追求的商業(yè)和藝術并不矛盾。處理商業(yè)和文化藝術的關系,使它們相得益彰,是建筑的重要任務。那些把商業(yè)和藝術對立起來,對藝術不屑一顧的業(yè)主通常也不找我做建筑。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如果發(fā)生具體矛盾,主要靠積極溝通,彼此尊重專業(yè),他會跟我講清訴求,我也會盡力提升價值,明理的人通過良好溝通總會達成共識的。”
“不僅藝術家,工作和生活一體化是未來趨勢”
在做建筑設計的頭幾年,劉家琨一般都是與同行進行合作,施展才華如魚得水,“我在與何多苓、羅中立合作設計工作室時,大家都是設計師,會有藝術共鳴,相互溝通十分容易,我理解他們的想法,他們也相信我的藝術理解力。因此最終的產品幾乎沒有扼殺創(chuàng)作之中的那些好的創(chuàng)意,形成了最具藝術原生態(tài)的優(yōu)質產品。”
互相幫助、互相理解、互相認知,這對藝術家來說,彌足珍貴。正如他和一幫朋友操辦藍頂美術館新館,也是為了讓更多的真正藝術家能夠有一個專業(yè)的圈子,“共同進步,把行業(yè)抬起來,讓大家都得到進步和發(fā)展。”
“藍頂,是成都乃至全國都屈指可數的藝術區(qū),它滿足了藝術從業(yè)者的藝術工作和生活格調統(tǒng)一這一追求。我認為工作和生活一體化是理想狀態(tài),不僅藝術家,工作性質可能的話,人人都當如此,這也是未來趨勢。” (責任編輯: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