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顯澤 華通設計顧問工程有限公司總建筑師、華通規(guī)劃院總建筑師 自打從事建筑行業(yè)以來,華通設計顧問工程有限公司總建筑師、華通規(guī)劃院總建筑師朱顯澤一直關注綠色建筑的發(fā)展,他認為未來“綠色”是每個建筑的基本要求,就建筑師而言,掌握綠色建筑的設計方法是基本要求。 記者:您參加了丹麥的綠色建筑學習,您一直從事跟綠色建筑相關的工作嗎? 朱顯澤:綠色建筑的概念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才在歐洲興起,人們開始關注環(huán)境問題,推動綠色、節(jié)能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到2000年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體系。我國在2000年左右開始綠色建筑的研究,受申辦2008奧運會的推動,綠色建筑的步伐加快,2006年出臺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所以綠色建筑在我國的發(fā)展歷史并不長。 我本人從2002年開始關注綠色建筑,并有意識地在建筑設計中引入一些綠色的概念,由于缺少相關的國家標準指導,綠色設計的概念是零散的,缺少系統(tǒng)性。直到2008年一個特殊的項目機會,我才真正開始參與綠色建筑的相關設計及管理工作。當時天津塘沽農(nóng)村城市化西部新城建設指揮部要建一個臨時辦公場所,近期作為新區(qū)建設指揮部,遠期作為社區(qū)服務中心使用,該項目執(zhí)行了2006年綠建標準,項目獲得了2012年中國建筑學會暖通空調專業(yè)一等獎。 記者:您主張多設計一些被動式建筑,請解釋一下“被動式”的含義。 朱顯澤:“被動式建筑”已經(jīng)不是什么很新的概念了,在綠建領域也得到了大家的共識,只是有些建筑師對被動式設計的方法并不十分清楚,并且對有哪些具體的被動式設計措施、技術和方法比較模糊。得益于丹麥的考察、學習及交流,我把被動式建筑的設計方法做了系統(tǒng)的梳理。 被動式設計是一種設計方法,它是相對于主動式設計而言。所謂主動式設計就是為了保證室內環(huán)境的舒適度,而主動采用機械空調、人工電力及設備的設計方法。而被動式設計則是在設計過程中盡最大可能利用陽光、自然通風、天然采光等自然資源,降低人工及機械能源的使用。被動式設計的核心目的就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降低建筑能耗。 要設計被動式建筑,就要研究建筑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充分利用陽光、風以及周圍的地形地貌、自然植被,具體的方法可以通過建筑體型、朝向選擇、空間布局、建筑構造、開窗等方面加以實現(xiàn)。 記者:請結合您設計的案例說明一下。 朱顯澤:剛才說的天津塘沽項目作為塘沽西部新城的第一棟被動式建筑,首先,我們確定了建筑為方形,使其有一個比較合理的體形系數(shù),其次,選擇了南偏東約8度的建筑朝向,保證了建筑有良好的日照條件。在外圍護結構上,我們采用了節(jié)能效果非常好的隔熱保溫材料,選用了節(jié)能且密閉性好的門窗系統(tǒng)。為了降低西曬的影響,我們在西側墻面采用了高性能節(jié)能玻璃。 外遮陽是一個重要的被動式設計措施,建筑的二三層外墻使用了外遮陽系統(tǒng),在歐洲外遮陽是個很普遍的做法,但在國內應用的并不多,可能是出于造價方面的考慮。一般家用的窗簾屬于內遮陽,不能有效阻擋太陽輻射進入室內。在塘沽項目上,我們本來設計使用手動或電動遮陽板,可根據(jù)陽光的位置自動調節(jié)遮陽板的角度,以保證在夏季遮陽,冬季使陽光射入室內。最后因投資和維護文體,采用了固定的遮陽板,夏季遮陽,但是冬季也遮擋了部分陽光,算是一點不足。 另外,我們還實施了屋頂綠化,從地面螺旋向上的整個屋面都實施了屋頂綠化。國內的建筑很少關注屋頂,使建筑屋頂成了面向天空的垃圾場。實際上城市的屋頂面積非常大,按照城市規(guī)劃,城市中道路面積約占20%左右,而建筑屋頂更是占到了30%。一般的屋頂通常都是鋪設瀝青屋面,瀝青在夏季時吸收大量輻射熱,并不易于吸附粉塵,是形成城市熱島效應,加重城市霧霾的重要因素。國內少量建筑也做屋頂綠化,但基本以花卉觀賞為主,養(yǎng)護成本非常高。在德國一般推薦種植耐旱的蕨類植物,養(yǎng)護成本較低,易于推廣。如果我們每個建筑都能夠實施屋頂綠化,對降低城市熱島效應,減少城市霧霾和揚塵應該有很大作用。 塘沽項目中,我們充分利用了自然通風和天然采光,還示范性的采用了導光管,導光管可使白天的自然光通過導光管進入室內,可以減少室內黑房間的人工照明。同時我們還利用建筑屋頂布置了太陽能光電板和光熱板,光熱板用于衛(wèi)生間熱水,光電板則用于庭院燈的照明?偟膩碚f,這個項目比較多的應用了被動式設計的技術方法,實現(xiàn)了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 記者:評判一個項目是不是綠色建筑的標準是什么? 朱顯澤:判斷一個建筑是不是綠色建筑首先要看其是否按綠色建筑的設計原則進行設計,是不是在建筑的全壽命期內,最大限度地節(jié)約自然資源、保護環(huán)境、減少污染,是不是為人們提供了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建筑是不是能夠與自然和諧共生。 對于建筑設計來說,一般情況下,通過項目的設計方案基本就能得出初步結論,再通過建筑的細部構造設計就可以判斷是不是綠色建筑。比如一個建在寒冷地區(qū)的建筑,外形凹凸不平,外輪廓非常復雜,這種設計相對來說就不太“綠色”。為什么北方建筑普遍比南方建筑方正敦實,其實,這是氣候因素決定的。方正的外形設計可以使建筑與外界的接觸面最小,可以減少建筑的熱散失;再比如,大量的使用玻璃幕墻也是非“綠色”的表現(xiàn),玻璃幕墻建筑看上去很光鮮,也可以獲得比較好的室內視野,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玻璃幕墻比實體墻更耗能,還會產(chǎn)生二次光污染。還有,由于平面布局的不合理,導致建筑室內不能有效的組織自然通風,室內空氣不流通,就需要增加空調的使用,自然會增加能耗。 記者:您覺得國內綠色建筑與國外相比,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朱顯澤:歐洲的綠色建筑多數(shù)都比較樸素,對室內環(huán)境舒適度、環(huán)保性的要求高于建筑外在形式。而在我國,經(jīng)過30多年的爆發(fā)式發(fā)展,建筑形式仍然是影響決策層的重要因素,選擇設計方案,依然先看形式,形式做得夸張、吸引眼球,就會變成實施方案,至于室內舒適度,以及是不是環(huán)保,并沒有很認真的給予關注;谛问蕉腔诰G色理性分析的設計一旦確定之后,就要通過各種技術方法、浪費很多能源對建筑的舒適度進行補救,這種做法很不理性。 記者:請談談對舊建筑改造的看法。 朱顯澤:舊建筑即既有建筑,對既有建筑實施改造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fā)展期,建設量非常大,但是,建筑的質量不高,節(jié)能設計標準低,既有建筑構成我們現(xiàn)今城市建筑的主體。能耗約占整個建筑總能耗的90%,要想實現(xiàn)建筑節(jié)能減排,既有建筑改造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去年以來,建筑市場持續(xù)低迷,建筑設計市場萎縮,新建筑的設計項目減少之后,對既有建筑的節(jié)能改造將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值得行業(yè)關注。 記者:相比于新建建筑,改造建筑需要特別注意什么? 朱顯澤:對既有建筑改造應規(guī)避見縫插針的無序改造。政府在實施既有建筑的改造時,應從城市的層面上,分期、分階段地對既有建筑進行有組織改造,并應對改造后的建筑進行節(jié)能評估,以保證改造后能夠滿足國家現(xiàn)行的綠色建筑及節(jié)能設計標準。 另外,既有建筑的改造瓶頸是資金問題,應該借鑒國外的經(jīng)驗,由政府、企業(yè)以及房屋所有者三方共同出資,形成政府減能耗、企業(yè)有回報、使用者受益的可持續(xù)改造模式。 既有建筑的改造可分兩類,一是建筑結構牢固,但是外圍護結構及門窗的保溫隔熱性能較差,需要提高外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并更換門窗;二是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其外墻面非常重要,附帶著一些歷史信息,改造時必須非常小心,不能破壞建筑外表面的歷史感。我們在傳統(tǒng)村落改造中遇到過這種問題,一個很有歷史感的村落,村委會在進行村莊節(jié)能改造中,把保溫板貼在傳統(tǒng)民居的外墻面上,完全破壞了村莊的鄉(xiāng)土氣息,歷史感頓失,這種情況應該予以規(guī)避。 記者:作為一個設計師,從業(yè)時間這么長,您對新入行的設計師有什么忠告嗎? 朱顯澤:我覺得隨著房地產(chǎn)投資逐漸冷靜,不會再像前幾十年那么盲目,已逐步趨于理性開發(fā),對于一個新入行的建筑師來說,我覺得應該拋棄浮躁的心態(tài)。從大多數(shù)建筑系學生接受的信息來看,似乎建筑師可以通過設計夸張外形的建筑博得名利,不注重建筑本質的研究。其實建筑設計應該是一個非常理性的推導過程,應該深入的探討建筑是否適合當?shù)氐臍夂颦h(huán)境,是否消耗更多的資源,是否有一個比較好的舒適度,這些都要用理性的思維來對待。作為剛入行的建筑師,在學校里學的與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和脫節(jié),學校更多的關注形式、功能,是相對理想化的教育,我希望他們能夠靜下心來多思考和多學習,更多的關注綠色建筑,關注我們的環(huán)境。未來“綠色”是每個建筑的基本要求,就建筑師而言,掌握綠色建筑的設計方法也是基本要求。 記者:華通國際有什么吸引您的特質? 朱顯澤:華通是一家民營企業(yè),現(xiàn)有600多名設計師,擁有規(guī)劃甲級、建筑甲級、景觀乙級和室內設計等資質,是一家能提供前期策劃、規(guī)劃、建筑、機電、景觀、室內、BIM、綠色咨詢全鏈條服務的設計企業(yè)。經(jīng)過20多年的市場拼搏和發(fā)展,對國家政策、社會需求、民眾的實際訴求有很深刻的理解。華通從公司層面重視生態(tài)綠色設計,提出了“大設計”的設計理念,主張全流程服務,各個專業(yè)之間相互配合,規(guī)劃團隊把生態(tài)理念運用到城市規(guī)劃層面,注重生態(tài)城市的設計,建筑團隊以綠色設計為基本要求,在綠色咨詢團隊的配合下,設計了大量綠色三星和LEED認證的項目。這種多學科融合,多專業(yè)協(xié)同設計的技術互動平臺給每個建筑師提供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也為建筑師的高附加值設計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記者:您還有什么需要跟大家說明的嗎? 朱顯澤:國家從戰(zhàn)略層面大力推進綠色建筑的發(fā)展,住建部也頒布了多項綠色建筑的規(guī)范標準,綠色建筑從設計到運營已經(jīng)有了相對完整的設計及運營評估體系。但是,這還不是綠色建筑的全部,從更高層面看,綠色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 發(fā)達國家的民眾對環(huán)境更為關注,能夠主動約束自我的行為,值得我們學習。目前來看,我國民眾還沒有形成綠色生活的氛圍,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浪費,非綠色的出行方式以及很多綠色設施非合理使用,這方面對資源的浪費其實非?捎^,政府應該加大力度宣傳綠色的生活理念,鼓勵民眾養(yǎng)成綠色的生活方式。
(責任編輯:建筑小白) |